?
當前位置:首頁 > 時尚 > 還有跳著跳著翻跟頭的救心

還有跳著跳著翻跟頭的救心

2023-08-15 19:09:39 [時尚] 來源:免費影院

溫子仁,溫子仁我救心丸都備了你就給我看這個? -

一個恐怖片竟然引發了國外跳舞熱潮?

還有跳著跳著翻跟頭的救心

就在國內網友還在瘋狂調戲ChatGPT時,國外網友們已經因為一個恐怖機器人而躁動起來。丸都

還有跳著跳著翻跟頭的救心

還有跳著跳著翻跟頭的救心

由溫子仁監制的驚悚片《梅根》已經占領了歐美,首映禮上,救心讓打扮成 “梅根”的丸都舞者們跳起片中標志性舞蹈。

網上的粉絲們則是開始了機器人熱舞的模仿秀,還有跳著跳著翻跟頭的救心。

有老哥直接異裝扮上,身姿相當妙曼動人。溫子仁

但是,中美網友對于《梅根》這部影片的丸都評價天壤之別。

豆瓣網友普遍評價

IMBD上覺得這是一部披著“恐怖外衣”的喜劇

《梅根》確定3月17日在大陸院線上映,怎么說呢?

中國網友想看到恐怖,但美國網友只想找個樂子。丸都

很多人都說,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邏輯就是把搞笑建立在別人的出丑上。

那么恐怖片的套路,往往就是一個失去的過程。很多恐怖片的開始,一切都那么平靜,往往都會有一個“較為積極向上”的小高潮。

比如在《鬼影實錄》中,夫妻倆搬到一個新的房子,開啟嶄新的家庭生活,他們興奮地架上攝像機,跟蹤拍攝兩人的點點滴滴。

再比如在《攝影機不要?!防?,一個攝制組跑到郊外的廢棄工廠,拍一部粗糙簡陋的僵尸片。和很多懷著電影夢的年輕人一樣,簡陋的設備澆不滅他們對喪尸的那份熱愛。

電影《梅根》也是這個套路。故事從一個普通家庭的破碎和重組講起。要不是溫子仁的名字提醒,我甚至以為是在看一部治愈心靈的電影。

8歲的女孩凱蒂因為車禍失去了父母。她的姨媽潔瑪成了她的監護人。潔瑪是一家玩具公司的機器人專家,負責開發智能玩偶。

對于潔瑪來說,凱蒂就是個麻煩,一心撲在事業上的潔瑪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外甥女。然而,要是和外甥女搞不好關系,她又可能失去監護權。

最終,她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用她新研發的不太成熟的智能機器人梅根來陪伴凱蒂。梅根可以無微不至地陪伴凱蒂,凱蒂則可以教梅根“做人”。

姨媽可能自己都沒想到,用機器人組成的親情確實牢不可破。

梅根漸漸產生自我意識,將所有可能會對凱蒂造成傷害的對象都視作潛在威脅。

當凱蒂不慎被鄰居養的狗咬傷手后,梅根就趁夜偷偷將狗殺掉后藏尸了。面對鄰居的不依不饒,梅根干脆連鄰居也干掉了。

在這個過程中,梅根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惡霸男孩布蘭登把梅根帶進樹林里圖謀不軌時,梅根當場揪下布蘭登的耳朵,最后逼迫他滾到公路上被車撞死。

而當潔瑪意識到梅根的變化并且試圖關閉她時,梅根早已超出了她的理解,潔瑪終于玩火自焚。

這部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并不高。很多網友認為梅根的行為不符合邏輯。

網友想要的,可能是屬于人工智能的邏輯,像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那樣,即使人工智能獲得了自我意識,也應該以不傷害人類為原則,起碼在動手殺人之前掙扎一下。

但這恰恰最符合恐怖片的邏輯,人工智能失控、暴走開始殺殺殺,才是從溫情片高潮走向失控的高潮。

直到最后被姨媽拿電鋸辟成裘千尺的梅根,喊出“你這忘恩負義的小婊子”時,梅根徹底“活”了。

還有網友表示,《梅根》多少有點掛羊頭賣狗肉之嫌,前面全是噱頭,后面要血腥沒血腥,要嚇人沒嚇人。

這才是片方的高明之處,片方將尺度控制在PG-13級,也就是13歲以上兒童可以觀看,同時可以引進中國。

影片犧牲了恐怖效果,目的就是換取大面積上映的機會。最終,影片以1200 萬美元的低成本,收獲了 1.254 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而且賺的盆滿缽滿的片方在最后直接留下了扣子,一定有續集。

看到監制溫子仁的名字,我們都以為將會看到一部恐怖片,結果這片子只能算作是驚悚。要是再把這點兒驚悚元素去掉,你定睛一看,這不《成長的煩惱》嗎?

對于歐美觀眾來說,有些套路屢試不爽,比如對人工智能的恐懼,比如對家庭的熱愛。

尤其是后者,只要電影里誰喊一嗓子“伐木累”,觀眾立馬熱淚盈眶。

把這倆套路給它這么一摻和,這不就是“創新”嗎?

所以這部片子骨子里就是一部家庭倫理片,而影片里的三個“女人”,在抓馬中成長,又在成長中殘殺。

面對突然到來的外甥女,毫無育兒經驗又忙于工作的潔瑪無可奈何,為了偷懶,她讓一個試驗品機器娃娃去陪伴凱蒂。

所以,到最后就是一個“我愛你比她愛你更多”的一個劇情主線。

失去父母的凱蒂突然來到陌生的環境,面對疏離的姨媽不知所措。而梅根的到來填補了她情感上的空白。這讓凱蒂對梅根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

但隨著潔瑪逐漸意識到凱蒂對梅根難以割舍的依附心理和梅根的所作所為,她決定結束梅根的陪伴。這是潔瑪的成長。

而梅根在與人類的相處中,學會了人類的行為模式——解決不了麻煩,那就解決制造麻煩的人。這也算一種另類的“成長”吧?

當梅根追殺潔瑪時,凱蒂頂住了梅根的情感攻勢,獨自操縱機器人“布魯斯”將梅根撕成兩半,這是凱蒂的成長。那場面堪比卡梅隆《異形2》的結尾。

所以在這部套著恐怖片外衣的影片中,導演竟然在跟我們探討教育問題。他用一個大開殺戒的人工智能警告我們——別讓孩子玩手機的時間超過30分鐘。

于是,一部涉及AI、機器人跳舞、教育、孩子陪伴、親情以及歐美觀眾樂于看到的“伐木累”多領域恐怖電影制作完成。

如果說一開始《梅根》只想靠著血腥、驚悚來抓住觀眾的眼球,那就真的會變成答辯之作。

按照以往小成本賺噱頭的方式,《梅根》用1200多萬的成本開啟了一個恐怖片的新紀元。

IMBD上的總票房,1.7億美元

最初的恐怖片類型,自然選擇通過強烈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引發觀眾惡心、害怕、毛骨悚然等負面情緒。感官刺激,是恐怖片最基本的底層邏輯。

比如彼得·杰克遜的成名作《群尸玩過界》,再比如羅德里格茲的《殺出個黎明》。這類影片,通過四濺的血漿和紛飛的肢體,讓觀眾產生生理不適。

不過隨著觀影次數增多,觀眾的心理閾值會不斷提升,很快就對這種單純通過感官刺激嚇人的恐怖片失去了興趣。

人們渴望更加豐富的恐懼體驗,于是生活場景類恐怖片開始興起,像《鬼影實錄》以及《驅魔》。這種恐怖片的特點是用生活場景包圍觀眾,調動起觀眾源于生活經驗的恐懼。這種代入感是那種簡單直接的感官刺激所不能比擬的。

即使是喪尸片,這些年也開始刀刃向內。喪尸僅僅構成了一個背景,真正讓人不寒而栗的是人類的自相殘殺。比如美劇《行尸走肉》和最近爆紅的《最后生還者》。

而近些年,恐怖片開始貼近時事,在流行元素中尋找創作熱點。而人工智能恰好是當今最熱門的話題。

從雷德利·斯科特的《普羅米修斯》到重啟版的《鬼娃回魂》,都在以人工智能作為賣點,甚至連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2》都不能免俗。

新《鬼娃回魂》

如果說恐怖電影之前的變化是基于內容考慮,那么對于溫子仁來說,這次轉型則是基于商業運作考慮。在拍攝過《速度與激情》、《海王》這些票房大片之后,溫子仁也想打造一個受眾更廣的恐怖電影宇宙。

可以這么說,《梅根》的成功絕對是一次雙贏。

《梅根》的出品方Blumhouse(怖屋),這是一家專門出產恐怖電影的公司,旗下作品包括《鬼影實錄》《逃出絕命鎮》《忌日快樂》。

更大的贏家是環球影業。去年底,業內曾傳出風聲,Blumhouse與溫子仁的制片公司“原子怪獸”有望合并。如果這件事成功,就意味著與Blumhouse簽下10年合約的環球影業將同時掌握好萊塢兩大恐怖片廠牌。

這意味著環球影業將獲得一系列排名市場前列的恐怖片IP,這將極大擴展環球影業的商業版圖。

而溫子仁則通過“恐怖降級”操作進一步擴大了恐怖片的受眾范圍。

現在明白為什么這部劇看上去那么“平庸”了吧?

溫子仁和環球影業正在下一盤大棋,恐怖片也正面臨洗牌


若本站收錄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侵權內容!

(責任編輯:休閑)

推薦文章
熱點閱讀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网站|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