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別誤會杜琪峰 - 昨天

別誤會杜琪峰 - 昨天

2023-08-15 19:10:13 [探索] 來源:免費影院

別誤會杜琪峰 -

昨天,Sir的琪峰朋友圈被刷屏。

別誤會杜琪峰 - 昨天

杜琪峰一番話,大佬還是琪峰大佬。

別誤會杜琪峰 - 昨天

“壯哉”“了不起”“真心英雄”……

別誤會杜琪峰 - 昨天

但也正因為敬重杜琪峰,Sir不想把他的琪峰話解讀得過于悲壯,也無需為他添加那些我們想說卻又沒說出來的別誤含義——那本身,就已經足夠有力量。琪峰

杜琪峰念茲在茲的,仍然是琪峰電影。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是琪峰電影?

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電影的別誤觀感最為逼近真實,且具有“聚眾”性質,琪峰能讓觀眾發生直接、別誤即時的聯動。

因而電影也最容易與現實發生沖突。

第二個問題,現在的電影怎樣了?

“硬頸”的杜琪峰,把槍火對準的是全球電影。

作為第73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之一,發出對創作自由與創造力的吶喊:

現在的電影我覺得變差

全球的電影都差了

在我自己看 電影的世界

好像在漸漸消失

不是我以前的電影的世界

我希望呢 這些情況只是暫時的

電影最重要的是講passion(熱情)

以及vision(視野)

如果沒有熱情和視野

所有藝術家都根本做不到

就算給你100億

你沒有就是沒有,你有就是有

Sir能聽到,一個從業40余年的導演,看到他熱愛的事業走向衰弱和垂暮時的惋惜。

Sir希望的是,這件事能回到電影。

還關注電影的影迷,也一起回到杜琪峰的發問。

這樣言辭中的“槍火”,對杜琪峰來說不是第一次,Sir也曾經寫過一篇。

今天來看。

他的真心,他的感言,以及那種Sir愿稱之為“英雄主義”的東西,始終沒變。

我們需要杜琪峰的開炮。

但凄涼的又在于,這炮聲的振聾發聵,往往來自于這世界的異常寂靜。

01

“毒舌”,是刻在杜Sir骨子里的基因。

2021年,他曾被卷入一場關于“香港電影死沒死”的“撕逼游戲”之中。

當時,兩位“香港KOL”就這個話題來了場世紀大論戰。

△ 圖片源自:香港01

人稱“燈神”的蕭若元(也是當年《跛豪》《上?;实邸肪巹。?,在Clubhouse上發表了“香港電影已死”的言論。

言之灼灼:香港的電影工業沒前途。

失去工業基礎的香港電影,早已今非昔比,未來電影業要恢復機會等于零。

果不其然,此話一出,首先激動的是位“前業內人士”。

一位叫游學修的網紅。

這位從演員轉戰視頻平臺的90后,先是在clubhouse上和蕭若元爭論,事后還拍片回應——

香港的黃金時代即使過去,但我不會緬懷過去,會闖出自己的路。

剛開始,兩人討論還算業務切磋。

很快,氣氛不對了。

蕭若元陰陽怪氣地“奉勸”年輕人——拍網絡視頻不是拍電影,那是“煮飯仔”(過家家)。

游學修反嘲蕭若元:世界變了,老人家別不懂裝懂。

一方是倚老賣老的前輩,一方是初出茅廬的愣頭青,在各路媒體的煽風點火下,兩人一時成為城中話題。

這時。

一個真正的電影人突然發話。

訪談中,主持人談及到“香港電影是否已死”,他不指名道姓,但語氣冷硬地回答——

那位先生會做生意,但不懂電影

他依靠電影賺錢,但不是從事電影的人.....

他還奉勸年輕人千萬不要被這些人誤導,這是句廢話。

看到這。

很多影迷都知道,他叫杜琪峰。

這話,非常杜琪峰。

更杜琪峰的是——

這話傳到“肇事者”蕭若元耳中,仿佛一劍封喉,他沒有像對游學修那樣反駁,而是又拍了條短片,語氣和緩地稱他是香港最出色的導演(視頻里他給出了肯定的回復)。

罵人不一定需要勇氣。

但“罵”人罵到別人服,甚至反過來夸,這是他的底氣。

而杜琪峰,從來就是那個戳破偽裝的小孩。

02

杜琪峰愛罵人,香港影壇皆知。

劉德華曾評價:

“天生的罵人機器?!?/p>

當年拍《天若有情》,杜琪峰是監制。

每次拍完摩托飆車戲,卸下頭盔,劉德華總會下意識撥弄下被壓扁的頭發。

一次,兩次,三次,杜琪峰終于忍不住了:“Cut!你們這些偶像愛美如命!”

不是針對劉德華。

杜琪峰也批評過另一個偶像。

謝霆鋒。

“他們太多負面新聞了!好像謝霆鋒,我以前看好他,他剛出道的時候,有機會大紅,但是太多負面新聞對發展肯定有影響?!?/p>

也不是針對偶像。

在他的價值體系里,連“香港電影金像獎只是一個小圈子的活動?!?/p>

因為鄭秀文屢屢失寵,杜琪峰氣了10年:“我相信把班評審是看完所有的電影,但出色的演員沒有獎,反而做得普普通通就拿獎?!?/p>

“反而做得普普通通就拿獎”,這話誰沒想過,這話誰又敢說。

杜琪峰承認自己脾氣火爆。

但火爆背后,更無可隱瞞的,是他對電影真正的尊重。

尊重不是那種動動嘴皮子的夸獎。

嘻嘻哈哈你好我好大家好,抱歉,那就是一團和氣集體完蛋。

尊重是有條件的。

在職場上,這個條件就叫專業。

通常都是那些

根本沒有一個專業水平

這樣就很動氣

他罵劉德華狠嗎?

當然狠。

時至今日,即使劉德華如日中天,還是會被杜琪峰責備。

每回演得不好,他都會直接叫劉德華過來看監視器,“你看,你看,你來看看你怎么演”。

不像別的導演把天王捧在手上。

但,也恰恰在他不留情面的批評下,劉德華拿下了人生第一個金像影帝(《暗戰》)。

這種高標準的專業,也指向杜琪峰自己。

1980年,杜琪峰就拍了自己的銀幕處女作《碧水寒山奪命金》,彼時杜琪峰已在TVB爬滾打8年,參與制作了包括《民間傳奇》《京華春夢》《射雕英雄傳》和《鹿鼎記》這些經典老劇。

《碧水寒山奪命金》是他首次主導。

今日看來,這就是一部中規中矩的武俠片,不算出色,也不至于爛到發指(豆瓣6.1)。

但杜琪峰不能接受。

以“不夠好”為由,杜琪峰重回TVB,跟王天林等前輩再度進修。

直至6年后,才應黃百鳴的邀請拍出《開心鬼撞鬼》。

此后,杜琪峰在一眾暢銷商業片中此起彼伏,從《城市特警》到《八星報喜》,從《阿郎的故事》到《審死官》……

1993年,杜琪峰又做出破格決定。

導火線是《濟公》。

《濟公》是他與周星馳的第二次合作(上一部是《審死官》),收近5000萬,位居當年香港票房第一。

如果《審死官》和周星馳的合作還算順利,《濟公》對杜琪峰來說則不堪回首。

“感覺那個人(周星馳)不需要我這個導演,他在鏡頭前走來走去,攝影機跟著他走便可以?!?/p>

周星馳才是主導,自己仿佛可有可無。

假如一個導演,在片場除了喊“action”和“cut”,而沒有自己的作者意識,那電影何須導演?

他開始思考自己作為導演的意義。

1996年,杜琪峰終于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

銀河映像。

從誕生之初,銀河映像就相信并死守一個宗旨:

不創新,毋寧死。

03

幸或不幸。

銀河映像一開始就面臨“死局”。

97、98年,盜版橫行,東南亞市場萎縮,再加上好萊塢電影的無限制引進,香港電影票房跌到親媽都不認。

市場之差,不在于某一部電影,是所有電影都慘。

一夜之間,全香港不管如何游說或壓低制作費,也找不到老板投資。

拍電影,再也不是講賺不賺錢,而是講大家信不信。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杜Sir向好友,臺灣的媒體大亨邱復生要來了250萬。

250萬怎么拍(當時一部電影最低也要500萬)。

但也幸虧世道艱辛,不僅片酬可以堂而皇之地壓低,連道具,都能“恬不知恥”地問演員借。

19天后,《槍火》誕生。

好搭檔韋家輝看后就一句話:這是你最叼的電影。

這部“一窮二白”的小破片,不僅讓杜琪峰連獲金像金馬最佳導演,也一舉奠定了日后被瘋狂追捧的杜氏風格:

冷峻、克制、反高潮。

更直接地說:

反類型化的創新。

最典型的是高潮槍戰。

相比動輒槍炮轟鳴的傳統港風,杜琪峰更偏向以靜默的張力去積蓄能量。

并在瞬間傾泄而出。

最典型的是:

杜琪峰的電影里,子彈是有額度的。

《槍火》里,你能聽到每一顆彈殼落地時的清脆響亮。

《毒戰》里,毒販與緝毒警在校門前火。除去最初發現彼此時爆發了幾段連續槍擊以外,槍身密度持續但始終稀松。

乃至與其說黑幫片,不如說歷史紀錄片的《黑社會》,從頭到尾開了多少槍?

零。

電影最殘忍的一個鏡頭是:

阿樂聽到大D提議兩個老大后,不動聲色又不可預料地搬起石頭砸向對方腦袋。

某種程度,杜琪峰電影里的殺手,小偷,黑幫頭目,都不像殺手,小偷,黑幫頭目……

他呈現的是一個更寫實的江湖。

江湖里的人有菜要買,有飯要吃,有妻有女要養活,更進一步,他們也是生活的弱者,失敗者。

幾乎所有杜琪峰都聚焦在一個問題:

我們無法逃避的宿命。

但杜琪峰浪漫又浪漫在:

在普遍而強大的(時代)命運的重壓下,他又不自覺地抒發一種俠士的豁達。

影評人梅雪風曾在《毒舌》精準地概括出他的內核。

“隱秘的高貴”。

“他們的所有的選擇都并非只是出自于自身的利益考量,而來自于一種更高的價值層面的本能追求?!?/p>

就像《真心英雄》不論立場,為了朋友慷慨赴死;就像《PTU》不分對錯,“穿了制服就是自己人”;就像《放逐》不懼生死,大決戰還能興致勃勃地來一次大頭貼......

這種從絕望生出希望的特色,最強烈的一幕,莫過于杜琪峰最愛的電影,《柔道龍虎榜》。

《柔道龍虎榜》拍于2004年,是杜琪峰獻給在上一場疫情中,苦苦掙扎的香港人的童話。

片中最具感染力的一幕是:

司徒寶(古天樂 飾)和小夢(應采兒 飾)在賭場賭錢。

司徒寶是個柔道天才。

但他身體天生有隱疾,視力會慢慢消失。

知道這一點后,司徒寶很快自甘墜落,自暴自棄,酗酒,賭博。

這天。

司徒寶好不容易“運氣”來了。

五萬變十萬,十萬變二十,四十萬。

但,最后一把,司徒寶還是輸了。

在一旁的小夢看著剛剛贏來的四十萬一把輸光,不甘心,抱起臺面上的錢就跑。

看著小夢抱著一大堆錢,司徒寶也跟著跑。

跑著跑著,錢紛紛灑落,而后面的追打聲也越來越近,但這時,司徒寶反而笑了。

據說當時在拍這場戲時,主演古天樂不明白為什么要笑。

坦白講,第一次看Sir也不明白。

對啊,為什么?

現在,Sir慢慢理解了:

這其實是一種成年人的浪漫。

當人生注定不停失去,當生命結局注定死亡,當你真正意識到這種痛苦宿命般的輪回與無解,那么,與其驚慌失措,不如體面而坦然地接受。

這種接受并不消極。

是一種不執迷于結局,超越于結局,只對自己負責的奮斗。

用海明威的話說:

你可以消滅我,卻不能打敗我。

這也是杜琪峰在采訪中不停強調,也身體力行的“樂觀主義”。

今天種種遭遇,從前不也經歷過。

跌宕是必然的,何時都有高、低潮

問題是高潮時,誰得到最多好處

低潮時誰不見了

一切都在混沌中,一切都是互相碰撞

最后才撞出模樣

你很努力去做,有信念

最終即使未能達成目標

至少你對自己有交代

04

以上絕非雞湯。

事實上,今天評價杜琪峰,說他是一個“作者導演”,絕對低估。

且不說他和他創立的銀河映像,撐起了二十年來香港電影最高質高量的半壁江山。

《槍火》《大只佬》《PTU》《柔道龍虎榜》《黑社會》《放·逐》......

在這些旗幟背后。

同樣站著杜琪峰悉心培養的扛旗人。

《跟蹤》的游乃海,《意外》的鄭保瑞,甚至于《樹大招風》下的三位信新導演,許學文、歐文杰和黃偉杰。

是的。

終于說到《樹大招風》。

△ 《樹大招風》

這部不來自杜琪峰、韋家輝的電影,某種程度,也是10年來最銀河映像的電影。

解讀這部電影的關鍵詞,是風。

這是片名的最后一個字,也是本片最玄乎的玩意。

風言風語,是風。

風言風語流出地,是一家餐廳——風滿樓。

看不到,摸不著,是風。

無法還手,盡被捉弄,是風。

樹欲靜而風不止……

風就是這個大時代,大格局。

好。

就此打住。

Sir想說的是:

這部電影的三位導演,就是杜琪峰挖掘的。

2005年,他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發起了一個叫“鮮浪潮”的活動。

“本著一個原則,就是要給新人機會。不管你是否懂得拍電影,只要你有想拍電影的心,我們就會讓你參加?!?/p>

盡管早期,“鮮浪潮”面臨資金、師資和教學方式等種種困難,但杜琪峰一直堅持。

直至今天。

“鮮浪潮”還在繼續。

并培養出包括《樹大招風》《一念無明》《淪落人》《翠絲》等優秀的香港作品和導演。

這就是杜琪峰。

在越來越多人對香港電影心灰意冷之時,他還在撐著。

固然,杜琪峰也商業化過,失敗過。

但不難發現。

在必要的利益考量之外,他始終珍視自己的作者表達。

用他的話就是:“商業性固然重要,但電影始終是一門藝術,做藝術一定要有熱情一定要投入,做這些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strong>

——這可以解釋《毒戰》《三人行》后,杜琪峰沒有再拍過警匪片的原因。

他說過:

“中國電影基礎的建立,需要我們這樣不同的人?!?/p>

他也說過:

房地產掙到的錢比電影還多。

坦白講,Sir很少看到一個導演在鏡頭前如此誠實。

這種誠實,或許正是杜琪峰對電影最大的尊重。

蕭若元說如今的香港影壇再也出不了周潤發、周星馳這樣的巨星,失去了這樣的土壤。

杜琪峰反感。

這種反感的本質是鄙夷。

鄙夷那種嘩眾取寵的投機,鄙夷那種見異思遷的虛無,鄙夷那種自怨自艾的逃避。

在周潤發、周星馳之前,難道有人料到未來會有他們嗎?

當主持人蘇玉華試探性地暗示杜Sir,越來越多的題材禁忌時,他反而是告訴大家不必糾結禁忌。

甚至告誡年輕人,身為創作人和電影人,其實不需要挑戰什么。

杜Sir向現實投降了?

當然不是。

對他來說,不干了,才是真的投降。

“現在的電影我覺得變差,全球的電影都差了”,杜Sir說。

不是數量不夠多,題材不夠豐富,而是多樣的背后,它們變得正確、單調、乏味。

該怎么堅持下去?

當拍忠于自己的電影變得困難。

或許,唯有拍下去,拍下去,認清堅如磐石的現實,仍繼續拍下去。

我覺得電影是永遠在前鋒 在最前面的

一定要支持電影

因為電影會和你站在你一起 為你發聲

繼續拍下去,哪怕只有一個人,一部電影。

電影也就還活著。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若本站收錄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侵權內容!

(責任編輯:休閑)

推薦文章
熱點閱讀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网站|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